本篇文章1623字,读完约4分钟

良渚遗址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良渚之所以能展示中华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良渚遗址中发现了雄伟的大坝、城墙和大型建筑遗址。它们表明,5000年前的良渚社会分工复杂,劳动丰富,工程水平高超,这些都不是原始部落所具备的,只有“古代国家”才进入文明阶段,也就是说,建筑遗址证明了良渚的文明。

珍视呵护我们的建筑遗产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探索中国早期文明的考古学家在中国许多地区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遗址,如陕西的江寨、湖南的城头山、浙江的河姆渡、湖北的盘龙市、河南的二里头和偃师购物中心、陕西的凤雏。所有这些考古遗址都发现了重要的建筑遗迹。通过对建筑考古学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与其他考古材料形成多维的相互证据,还原历史。例如,从江寨、城头山等地的“大屋”到二里头遗址的大回廊庭院,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建筑演变就是从聚落到乡村的历史步骤。这些遗址像满天的星星一样,描绘了中国早期文明多元融合的过程。我们相信,有一天,那些被田野考古学家唤醒的早期建筑遗址,以及那些被建筑考古学家修复的早期中国建筑,会告诉我们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

珍视呵护我们的建筑遗产

建筑可以见证文明。与历史埋藏在地下的建筑遗址相似,至今仍有各种类型的建筑遗产保存在地下,它们都客观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特征、演变和机遇。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在于“人情日用”,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和谐而又不同的东方人情秩序智慧。朱启钤先生说,中国建筑有“被抢而不破的价值”,中国建筑流传至今。日本学者伊藤忠雄(Tadao Ito)曾这样评价中国建筑:“中国建筑的历史非常古老,但它仍然保留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在世界建筑世界中熠熠生辉。”这种“辉煌”不仅指建筑技术的辉煌,也指文化的成就和传播。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中国建筑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凭借其独特而纯粹的木质系统,它始终以我的民族足迹建立起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珍视呵护我们的建筑遗产

可以看出,建筑遗产是了解一个国家的窗口,是了解一个时代的古籍,是联系一个民族的纽带。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几代学者都在努力揭示它的价值,他在上面寻找绿色的虚空,在下面寻找黄色的春天。民国政府不重视建筑遗产时,为了研究、抢救和弘扬中国的建筑遗产,朱启钤先生捐出个人财产,在建言中创办了“中国建筑学会”,为中国学者科学研究建筑遗产开辟了第一个地方;当社会动荡,山川倒落时,建立社会的绅士们,尽管面临生命危险和谋生困难,仍然在荒野中绘制地图,在简陋的房间里学习,因为他们相信建筑遗产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数百年的动荡历史证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有人忠实地守护着中国的建筑遗产,因为他们意识到建筑是记录文明的载体,是理解文明的维度,是创新文明的技能。建筑遗产的传承是文化的延伸。当我们看建筑遗产时,我们不仅要看到精致的结构和美丽的造型,还要意识到我们看到事物的时候需要看到人。我们所看到的是经过岁月洗礼、由时间沉淀的文明,以及捍卫这一文明的尊严。它是历史上著名或不知名的人用他们的财富、智慧、才能甚至生命创造和守护的文明成果。

珍视呵护我们的建筑遗产

浙江良渚建筑遗址见证了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曲阜孔庙向世界展示了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遗产。泰山、黄山、华山、三清山和武当山的古建筑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典范。北京的中轴线和登封古建筑反映了世界的传统观念;苏州古典园林,如凝固的诗画,描绘了文人雅士在四季变化中的风采;安徽古村落中的花板和雕花梁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展现了农耕和报国的家庭风格;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五台山和峨眉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名胜。澳门的历史名城和鼓浪屿已经成为中外文明碰撞和融合的标志。建筑遗产全面诠释了中国文明。虽然它经历了许多变迁和灾难,但它仍然强烈地存在。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山野,它从未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珍视呵护我们的建筑遗产

科学研究、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国的建筑遗产,是新时期的期待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作者是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化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2019年4月20日05版)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珍视呵护我们的建筑遗产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10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