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4字,读完约4分钟
原标题:吓跑门徒的文物修复事业,他做了20多年
上海7月22日,电(邱宇)数百年前的残木片堆在仓库里堆积了很长时间。 直到有一天,有人掸掉上面的灰尘,把它变成精巧的王座。
马如高是上博馆明清古家具和漆器专业的文物修复师,他用了将近8个月的时间,成功地复原了散布在200多张残木片上的清代龙纹王座。
“有些古代工匠一生都做了一些东西。 非常精细。 他们不受时间限制,只是慢慢雕刻。 ”。 马如高觉得文物也要仔细修理。
"我必须忍受寂寞. "
很多时间,修复师必须面对文物的工作,不怎么说话。 马如高的工作室里,只有他和弟子两个人,有一堆文物残片和修复工具。
马如高说:“先安静一下心,不忍受寂寞,就下不了几次车。” 这是他二十多年的经验。
他想把这个理念传达给门徒。 让弟子进屋,马如高扔了一棵长70厘米、截面10厘米×8厘米的长方形树,从早到晚挖,要求他一天只剩下2厘米。
马如高的弟子说:“当时手上全是水泡。” 这样的基本功训练,马如高自己年轻的时候进行了三年。
手艺就是这样训练的。 修理文物时,经常需要挖90度直角,一次也不能差。 没有长时间的训练,这不太容易。
"把门徒吓跑了. "
想叫门徒不容易。 因为现在学习这项技术的年轻人很少。
自己的师傅在2008年退休后,马如高想接受徒弟,继承技术。 但是,仅仅一周就教了基本功,徒弟突然“消失了”,手机就关机了。
马如高后来知道了原因:弟子参加同学聚会,被同学嘲笑说:“做木匠的工作,小心连妻子都拿不到。” 除此之外,每天砍树、挖树,工作很辛苦,所以放弃了。
马如高苦笑着说:“把一个弟子吓跑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想做这项工作。
他对“木匠”的称呼不反感。 “我们的时代,木匠很荣幸,工匠到哪里都能吃饭。 我认为现在也是值得骄傲的事件”。
马如高有点遗憾的是,他的儿子也不参与文物修复领域。
最令人满意的作品
在教徒弟的过程中,马如高也想起了年轻时的事情。 他修理的第一件文物是明朝的交椅,1995年,“心里很紧张,担心会破坏贵重的文物”。 当时那把椅子拍卖到50万美元。
现在马如高的技术熟练了很多东西。 几百块木制碎片散落着,他一眼就能知道哪棵树是家具的哪一部分。
清代紫檀雕莲叶龙纹座是马如高修做过的最难的文物,也是最令人满意的作品。 这种文物原来是200多块碎片,长期堆在仓库的一角。 马如高补充了100多张残缺的残片,镶嵌、打磨、陈旧,终于修复成了完整的大型王座。
这个王座座椅呈新月形,背中间装饰着大荷叶,叶脉清晰,刻有“寿”字,莲叶上雕有正面的龙,莲叶下雕有蛟龙的出水模式。 莲叶两边的围栏都做了卷莲花水印雕空的围栏,很美。
向家人隐瞒了将近十年
美丽文物的背后是文物修复师不知道的辛苦。
修复师需要长时间接触对身体有害的化学物质、粉尘等,尽管戴着防护口罩,但即使工作时间变长,马高也会头晕和头痛。
2002年第一次接触漆器时,马如高的手臂上密密麻麻地长着多个水泡,去医院才发现对生漆过敏。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马如高告诉他不要修复漆器了,但工作中没有停下来。 年接受媒体采访,家人发现了他的“谎言”。
现在漆器在现代生活中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漆器的技术也逐渐丧失了。 马如高有点着急,“遗留下来的古代漆器的修复,刻不容缓”。
他拿出棕色汉代木箱,经过一千年,上面的生漆很鲜艳。 “看上面的彩画,画得很细。 这是古代工匠的技术”。
马如高想修理一生的文物。 就像古代的工匠做一生的工艺。 (完)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快讯】文物修复从业吓跑徒弟 20多年技师:要耐得住寂寞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2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