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4字,读完约4分钟

法制晚报(记者马晓晴实习生黄小妹)近日在北京大学信息传递学院发出讣告,本院教授、著名出版学家、图书馆学家肖东发因心脏病突发,于4月15日上午在海南逝世,享年67岁。

为传承开设出版专业

朱文婕是北京大学信息传递学院出版专业的08级本科生,跟随肖东发老师主修硕士研究生。 出版专家越来越少,所以在她入学之前北大信息传递学院已经两年没有开设出版专家了。 达到了她的水平,肖老师非常担心出版的传承。

【快讯】北大教授肖东发病逝 副校长写词悼念(图)

“肖先生当时特意给我们开会,和我们交换了意见。 ”。 朱文婕最后说,她们一级有8名同学选择出版学作为本科专业,在肖先生的努力下,出版专业继续开设。 受肖先生的影响,朱文婕现在也在工作。

肖老师本来60岁就可以退休,但他想给同学们讲课,所以申请了学校,直到去年下半年才退休。 肖老师一直自己写教案逐年更新,从未中断过。 “我以前给肖老师做助手,老师每个学期复印的都不一样,总是说新的话。 》朱文婕说肖老师上课亲切有趣,故事的典故到手。

【快讯】北大教授肖东发病逝 副校长写词悼念(图)

从医院“偷偷”推病上课

年是北大建校120周年,三卷北大学史的工作提高了肖东发的日程,但因为糖尿病,长时间外注胰岛素。 “他经常克制上课,老师很强,非常乐观。 ”。 肖老师的副教授张洋说。

张洋告诉记者,肖老师很喜欢上课,爱学生们,出钱,出力就能出力。 “比如在暑假的实践中,票等老师是自己花钱买的,学院可以发报纸,不能发报纸。 学生买书,老师自己出钱的一部分。 ”。 张洋说。

在北大信息传递学院级、级学生的形象中,肖先生经常从医院回来上课。 一次访问活动对班里的本科生卢钉印象特别深。

鲁铭钰说,访问不需要肖先生参加,但护士刚扎针,还没回来,就抓住空孩子偷偷出来了。 “他很兴奋地跟我们说怎么摆脱,笑得很开心,像个孩子。 ”。 吕铭钰说。

年春,肖东发最后担任本科生通选课《中国图书出版史》的教育工作。 上课安排访问国家典籍博物馆,他从医院来,亲自解释。

为人开朗地在教室里唱歌

朱文婕回忆说,肖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对学生也特别温柔。 “我们平时叫他肖爷。 他不仅在学术上给我们知识,在生活上也给我们很多帮助。 ”。

“肖老师平时很喜欢唱歌,很开朗。 》朱文婕有一次肖先生给同学们上了“北京风物和以前流传的文化”课,为了向同学们证明五音是什么,他开始在教室里唱歌。

根据学生忽金恒的回忆,肖先生在“北京风景和以前流传的文化”课上唱过“春天在哪里”,生动可爱。 “就像你能想象的那样,这是以前流传下来的北京大学大师的样子。 ”。 余金恒在这门课上也是肖先生向一期学生讲述了《易经》的八卦辞。 “劳谦君子,有终焉吉。 ”。

【快讯】北大教授肖东发病逝 副校长写词悼念(图)

肖先生退休后的第一个生日,同学们正在商量和肖先生一起度过。 因为工作,朱文婕错过了肖先生最后的生日。 本来打算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肖老师的笔已经没有机会送了。 “我们每人都录了庆祝录像,做了剪辑发给老师。 现在肖老师走了,钢笔不再送了。 ”朱文婕说。

【快讯】北大教授肖东发病逝 副校长写词悼念(图)

人物致力于我国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

肖东发,1949年11月28日出生,天津人。 197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留校任教。 他是中国书史、中国藏书史、中国出版史和年鉴学研究等方面公认的专家,出版了50多本学术专著,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

他致力于中国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积极培养人才、完整的学科建设,对北京和北大有了深入的研究,编辑了《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身体力行地致力于北大文化的传承与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肖东发开展了“口述历史”活动,留下了燕南园许多大师的重要资料。 这些也是很多学子体验北大精神的重要方法。 进入21世纪,开始担任北大的“新生第一课”,向数千名新生传达了大学精神和北大以前。

文/记者马晓晴实习生黄小妹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快讯】北大教授肖东发病逝 副校长写词悼念(图)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2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