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12字,读完约10分钟
“这种困难与她将来人生中面临的挑战相比,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城市孩子的生活太安逸了,不让他们辛苦,就要珍惜,不学习独立。 ”。 老虎妈妈说
“我也不知道我们这样的方法是否正确,但她现在觉得应该尽情地玩,感受这个世界。 也有老师和教科书教不了的东西”
没去过幼儿园,一年中有6、7个月吃蔬菜睡帐篷,每天走10公里以上……最近,江西省有4岁的少女在网上“火”
这个少女叫雯,被称为“中国最小的背包客”。 她从一岁零三个月开始,跟着父母徒步旅行。
“这两年,我们想让她就这样去,不打算让她去幼儿园。 ”。 雯的父亲潘土丰接受采访时的这句话引起了网民对孩子教育方法的热议。
6月13日,潘土丰将带着雯来到成都,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川藏线徒步旅行。 关于自己的“虎父式教育”,潘土丰说:“我不认为自己很严格。 今后她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而且事实表明,她现在越来越独立,懂事了。 ”。
虎父教育
山东徒步4岁的女孩每天走10公里以上。
14日下午,成都耿家巷,青年旅舍内。 雯一个人坐在大厅的沙发上,两眼盯着投影仪,在上面播放动画片。
留着短发,穿着短裤和运动鞋,皮肤变黑的她看起来像个小男孩。
“在家休养了半个月左右,最近还有点变白了。 刚从山东回来的时候更黑了”潘土丰说,雯其实很爱美,喜欢在家穿裙子。 “但是步行去的话,一定要这样穿。 方便。 ”。 一个多月前,父女去山东省,花了20天,徒步和乘车的方法游过济南、青岛等城市。 “这次她是最高兴的。 因为去了海边”潘土丰说,以前有徒步选择贫困山区的倾向,“这样可以锻炼女儿”。
如果是路的话,每天几乎走五六个小时,一天下来,雫走十公里以上。 这样的运动量对通常的成人来说有点受不了,潘土丰说:“快三岁了,她自己就能完成了。”
挑战乘坐川藏线30小时以上来成都
刚休息了半个多月,6月12日上午,潘土丰又带着雯从江西出发,乘坐30多个小时的硬座来到成都,为接下来两个月的徒步川藏线之旅做准备。
火车硬座是潘土丰每次旅行的优先,他说:“不仅经济,而且中途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他们说话很有趣。” 他不担心四岁的女儿受不了长途旅行。 相反,他认为这对女儿是最好的锻炼机会。 雯也白天在车里跑啊跳啊,累了就倒在座位上睡觉。 “她到处都睡得很好。 这个适应能力,对我来说很高兴。 这几年的训练效果达到了”
成都,父女住在30元床的青年旅舍。 “这是个好条件。 还有就是步行,你必须睡在路边。 ’房间里放着一个大背包。 其中有两个帐篷和睡袋,一点衣服和洗脸用品。 “买必要的药品,随时可以出发。 ”潘土丰说。
旁边的粉色书包是雯的。 “我给你背睡袋,衣服我自己背哦”背太小了,背书包落在雯屁股下面,肩带也有点宽。 但是,背着书包的雯不知道,在房间里快乐地走来走去。
父亲说
脚上的起泡也持续了女儿一岁零三个月开始步行
简单休养后,父女这两天将踏上徒步的川藏线之旅。 根据计划,两个月后他们会到达拉萨。 雯的奶奶担心拉萨海拔太高,孩子可能受不了。 但是潘土丰对女儿有信心。 “她以前去过云南。 海拔差不多。 没有问题。 ”。
虽然只有4岁,但雯的“弟子龄”接近3年了。 潘土丰和妻子袁端喜欢徒步旅行,迄今为止他们在家乡江西省经营着小生意,但这几年开始了微商,所以“和孩子一起在各地走走的时间越来越多”。
雯一岁三个月的时候,跟着父母徒步去云南普洱。 那时,她终于学会了走三个月。 她的两个膝盖分别有硬币大小的伤口。 “在老家玩的时候摔倒了,受伤了,没关系,几乎可以。 ”。 潘土丰摸了摸女儿的伤疤,语气轻松。 “走路时摔倒、磨脚是正常的,她也会哭,但哭了之后也要继续走。 ”。
有时雯也生气了,屁股坐在地上走不动了。 这时潘土丰夫妇不像通常的父母那样亲切地劝告,而是选择了“你喜欢走路,我们去”。 这一招很有用,雯马上站起来,用一小步追上去。 “孩子就是这样。 越习惯,就越娇惯。 ”。
这么说吧,潘土丰也不是铁石心肠。 “一路上我们都在拉她。 我知道只要她掉下身体,一定会犯困的。 ”这时,他抱着雯,“孩子的头就睡在肩膀旁边。 ”。
回答疑问
现在孩子不吃苦就不能珍惜独立
一次至少走20天,而且基本上选择贫困的偏僻地方。 这种虎父式的教育方法,总是疼爱孩子的老太太有点接受不了。 “女孩,还这么小,恐怕她吃不了这种苦。 」得知孙女去年徒步去的事件,雫的奶奶表示反对。
但是潘土丰说:“这点困难与她将来人生中面临的挑战相比,并不算什么。 现在城市孩子的生活太安逸了,不让他们辛苦,就要珍惜,不学习独立。 ”。
袁端也赞成丈夫的意见。 有件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去了广西,自己走了15公里后,雯先生请我奖励了一袋饼干。 “她知道这很辛苦,吃了一点。 如果是家里的话,有很多点心,不能珍惜。 ”。
潘土丰说:“雯看了一点孩子自己的服装、饮食,在家务农,回家后也学习自己的饮食,帮助自己洗碗,比她大三岁的哥哥独立。 ”。
潘土丰夫妇高中毕业,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在一些实践中慢慢摸索。 “溺爱长子的可能更多,所以我们重视培养雯的独立。 ”。
宝宝想去幼儿园
但是,培养痛苦的能力对她更有用
比起让年幼的女儿徒步,外界更大的疑问是潘土丰至今为止说“我不打算让雯去幼儿园”。
“你想去幼儿园吗? ”6月14日,对于记者的提问,雯眨了眨眼睛,点了点头。 “你喜欢去幼儿园还是在外面玩? ”。 “幼儿园”
“她也跟我们说她想去幼儿园。 ”。 母亲袁端说老家后面有幼儿园,有时看到其他孩子背着书包,听幼儿园体操音乐,雫也默默地背着自己的小书包。
每次,袁端都会雯,带她去越来越多的地方,见到越来越多的孩子。 “我也不知道我们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但她现在觉得应该尽情地玩,感受这个世界。 有些东西老师和教科书教不了”
对此,潘土丰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很有信心。 “我觉得她现在上幼儿园很好,现在锻炼她的体质,培养她的辛苦能力,对她来说更有用,这些事件解决了,其他的很简单。 ”。
会话虎爸爸
我想培养徒步忍受痛苦和痛苦的精神
14日下午,在潘土丰父女居住的青年旅舍,记者和他进行了对话
华西都市报:孩子这么小,你让他一天走这么远,你听说过她的想法吗?
潘土丰:孩子一定很舒服在家,很好吃。 但是,我想徒步培养她吃苦耐劳的精神。
华西都市报:有人觉得你们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你这么认为吗?
潘土丰:我确实希望雯能成为旅行爱好者,但我也尊重她的选择。 比如,她喜欢唱歌,在家买一点cd。 我在手机上也下载了她喜欢的歌。
华西都市报:你有没有想过幼儿园缺乏集体环境,孩子将来很难融入集体?
潘土丰:因为没去幼儿园,所以很珍惜和孩子交往的机会。 一见到其他孩子们,就主动打招呼。 如果两个人矛盾的话,她总是自愿和好的。 现在她和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很友好。
各方面的声音
◎运动医学专家:超过4龄的孩子的接受能力影响骨骼肌肉的发育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教授侯乐荣说,4岁的孩子心肺功能、骨骼、肌肉都不具备包括所有器官系统在内的能力,不足以承受这样的运动量。 每天步行10公里以上,对下肢有影响力,有可能导致骨骼早期钙化,影响身高。 肌肉力量的训练通常是因为青春期以后孩子的肌肉无法承受高强度的运动。
另外,雯这个年龄在一次生长高峰(0-2岁)和二次生长高峰(青春期)之间刚刚受益,处于储备阶段,需要充分的营养。 如果在室外长时间呆着,或者处于不规则的生存状态,营养的摄取就会受到影响。
◎教育心理专家:幼儿园教育不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
成都市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的专家白凌说,潘土丰让孩子上幼儿园的决策是极端的,另一方面,从幼儿园到学前班、小学,对孩子来说是社会化的过程,让他们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快速发展心理学提倡在什么年龄做什么,0至6岁学龄前的孩子应该多与同龄人接触,在交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远离集体生活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人际关系能力。
国家二级心理顾问、教育专家刘霞保存了这个。 她认为这种教育方法对父母自身要求很高,首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善于诱惑、教育孩子。 父母在带着孩子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应该用言行向孩子传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但有必要让孩子自然地欣然接受。 如果老是推,只能相反。 另外,既然孩子说想上幼儿园,潘土丰的这种教育方法就证明不满足孩子成长的诉求,父母可能需要调整。
第一评价
送祝福,但不要轻易模仿
□朱昌俊在各地的“虎父”、“虎母”教育方法不同,4岁的江西少女雯成为了“中国最小的背包客”,成为最新的表现形式。
暂且不说这样的方式最终会对雯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从1岁开始步行,4岁的时候每天走10公里以上,这样的“失控”是否有助于雫的正常发育,是值得怀疑的未知数。 徒步旅行达人“虎爸爸虎妈妈”通过这样的身体教育塑造了女儿,显然被怀疑“强迫爱好”。
确实,父母在孩子面前有某种天然的“权威度”,但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来说,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不相容的,其“冒险”的一面不容忽视。
就像“虎父虎母”回答外部疑问时提出的理由一样,有些东西老师和教科书教不了,所以可能需要用其他方法弥补。 但是,“读万卷书”和“走万里路”之间的“矛盾”真的只能用这种极端的方法解决吗?
从“虎父虎母”的称呼可以看出,这种教育方法与通常父母以前流传下来的教育方法相比,带有强烈的案例色彩,有规律的东西也不容易总结、复制、宣传。 因此,我们只有祝福,不要雯和父母的这个“实验”成功或付出太大的代价。 而且,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父母,不要轻易模仿。
另外,在“虎父虎母”式教育“考试”的更多背景下,这样的问题应该重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法选择中,其合理的界限到底是什么。 比如,应该不要和未成年人的正常权益保护发生冲突吗?
虎父虎母的教育方法,你觉得怎么样?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快讯】4岁女孩将随父徒步挑战川藏线 虎爸虎妈回应质疑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2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