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86字,读完约8分钟

面对刻着三个孩子名字的墓碑,她拿出手机拍摄,带回重庆。 今后每次到7月28日,她都会试着拿出照片。

老伴去世后,曹兴梅回到了家乡重庆铜梁。 唐山地震四十周年前夕,她特意赶到成都。

7月17日,制作了第二局第一建筑企业后院的旧砖房墙,发出通知,通知企业组织遇难者家属前往河北唐山哀悼。 10年前、20年前、30年前,在同一位置发布同样的通知。
40年前,许多河流人去唐山,成为建设急河发电厂的主力。 1号机刚建成时,地震突然来了,3年的成果突然被破坏了。 更可悲的是,537名河流人不幸遇难,他们的名字被留在急河电厂陵园的石碑上。

【快讯】大地震亲历者回唐山看望40年前遇难的四川亲人

陵园旁边的草坪上有刻着杨晋、杨洋、杨梅三个名字的特别墓碑。 他们都是曹兴梅的三个孩子,在地震中永远离开了她。

时,人在睡觉,万籁俱寂。 突然,地光闪烁,地声隆隆,房子倒塌,发生了地裂山崩。 几秒钟内,一百年的城市建设成了废墟。 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死于瓦砾……”碑文记述了7.8级的大地震,永远刻在唐山市的抗震纪念碑上。

在2000公里外的成都张家巷35号老院子里,住着10名从地震中熬过来的老人。 曹兴梅原来是其中之一,2002年老伴去世后,选择回老家铜梁。 她说“这些老人都是我的生死之交”。

曹兴梅今年82岁,一个人住在重庆的铜梁上。 几乎每天,她坐公共汽车去侄子家,吃完晚饭再回家。

空有的时候,她喜欢去成都跑步。 7月25日,回到这里的曹兴梅顺路去了。 在院子里,老人们坐在藤椅上,挥舞扇子,搭话。 但是,他们很少提到那一年的过去。

四十年,一晃就过去了。

哀悼亲人

她在墓碑前哭

“妈妈对不起你们”

7月22日,中建两局的81个团体从成都出发,去唐山急河发电厂的陵园,献上一束黄菊,悼念死者……这种大规模的追悼活动,几乎每隔十年举行一次。

由于年事已高,曹兴梅没有去。

曹兴梅家,急河发电厂陵园的草坪上,保存着立着三个孩子墓碑的照片。 地震时,她离开唐山,送孩子去了陵园。 这是留在唐山的一个叫李的朋友,专门为孩子买的。 七年前,曹兴梅来到这里,看着三个孩子的墓碑,在李先生的精心照顾下,单独在陵园一角,“妈妈对不起你们! ”我哭了。 面对刻着三个孩子名字的墓碑,她摸了摸又摸,最终拿出手机,拍了拍,带回重庆。 今后每次到7月28日,她都会试着拿出照片。

【快讯】大地震亲历者回唐山看望40年前遇难的四川亲人

这次没能去唐山,安慰曹兴梅的是,每年7月28日,好朋友李先生在孩子的墓前追悼。

周莹是这次81个团体的一员,她是家里的第三代建筑师。 40年前,祖父在地震中去世时,她还没有出生。 7月22日,她从墓碑上的1700多个名字中找到祖父和祖父的名字,站了很久。 她这次是第二次来陵园扫墓,即使以前在唐山生活,能去扫墓的机会也很少,她说:“虽然没见过祖父和祖父,但很兴奋。”

【快讯】大地震亲历者回唐山看望40年前遇难的四川亲人

站在陵园前面,离职负责人贾伟说,年轻一代不能忘记抗震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挥前辈的工匠精神。

想起以前的事

凌晨三点钟摇山

她失去了三个孩子

1976年盛夏,唐山闷热,气压持续下降。

7月28日晚上,在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当时42岁的曹兴梅和丈夫杨复兴,还有3岁的女儿挤在床上。 在隔壁10平方米的房间里,睡着了16岁的长女、14岁的次子。

凌晨3点,突然摇晃,曹兴梅本能地翻身,把睡在床尾的女儿抱在怀里,丈夫杨复兴也起来,用双手拥抱曹兴梅。 摇晃加剧,屋顶的混凝土落下,杨复兴被抑制,曹兴梅昏倒了。

醒来,曹兴梅和杨复兴已经送到企业食堂了。 得知三个孩子受不了,曹兴梅受不了屁股的疼痛,来到了原来的住宅。 整个房子倒塌了,在瓦砾中,她只找到了三个孩子的一张照片。

后来她和丈夫在河南洛阳设立了企业附属医院。 医生诊断为杨复兴胸十二、腰脊柱压缩性骨折、曹兴梅骨盆骨折。 生病那天,旁边的病床一个接一个地换人。 一年后,夫妇同期进入病友中,最后两个人离开了。 曹兴梅能正常运转,杨复兴只能依靠拐杖走路。

【快讯】大地震亲历者回唐山看望40年前遇难的四川亲人

后来,夫妇跟随企业回到了成都。 途中,她抱怨杨复兴。 “你以前那么严厉地做什么? 即使孩子借旁边的自行车玩,你也不允许。 ”。 曹兴梅记得,企业分家时,担任中层领导的杨复兴把两间居室的房子让给了其他同事,自己的家人挤进了15平方米的小房子。 每次同事来家里工作,他总是把孩子赶出去玩。

【快讯】大地震亲历者回唐山看望40年前遇难的四川亲人

丈夫和妻子互相帮助

直到死亡“在一起”

到达成都,企业领导让曹兴梅考虑是否继续工作,她第二天早点来企业。

下午回家,一开门,餐桌上就放了一碗鲫鱼汤。 “嗯,你从哪里得到的? ”曹兴梅有点吃惊。 听到“自己做的”丈夫的话,曹兴梅沉默了。 从那天起她就不再抱怨了。

第二天一回家,菜饭又上了桌子。 曹兴梅说:“瘸子,你在干什么! ”我匆匆忙忙地说。 杨复兴拉着她的手说。 “以前我工作很忙,总是让你和孩子等我吃饭。 现在让我来照顾你。 ”。

每天早上7点,没有上班的杨复兴还按时起床,腿萎缩,所以他拄着拐杖去市场,往返要一个多小时。 将近中午,他靠在墙上洗菜,做饭,一戳就一个半小时了。 有一天,曹兴梅早早回家,看见丈夫的两根拐杖坐在灶上,身体向前倾斜,靠在锅边,一只手转动铲子,一只手摇着调味瓶……她的鼻子瞬间有点酸。

【快讯】大地震亲历者回唐山看望40年前遇难的四川亲人

周围很多人自愿提出,把孩子送到曹兴梅家,还有伙伴。 曹兴梅最终抚养了妹妹八岁的小儿子周先生。 为了不让曹兴梅担心,妹妹去公证了。

5年后,小周上了中学,曹兴梅担心没有指导工作的能力,让小周重新开始了妹妹的生活。

2001年,杨复兴得了癌症,再也起不来了。 看到丈夫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曹兴梅辞去了工作,她做饭做得不好,开始想做饭。 她教邻居如何扣分梅菜。 这是丈夫最喜欢的菜。

2002年,临终前,杨复兴希望把遗骨撒在都江堰,曹兴梅建议埋葬在家乡重庆秀山。 杨复兴摇摇头说:“不,我和你一起埋葬。 ”。 最后,曹兴梅抱着杨复兴的遗骨,埋葬在自己老家的重庆铜梁。 丈夫的墓地里曹兴梅也确保了自己的住处。 后来曹兴梅选择长期在铜梁定居。

【快讯】大地震亲历者回唐山看望40年前遇难的四川亲人

每次企业举行追悼活动,曹兴梅都从铜梁回到成都。

7月25日下午2点,曹兴梅电话响了。 “五女儿……”的电话是领养周打来的,别人远在上海,这样的问候电话总是送到她那里。

亲历者

"地震使它颤抖,是我们干的. "

7月25日,在张家巷35号院,南充人张明发感叹“从中年大汉,变成了老人”。

40年前的7月28日,当时36岁的张明发摇晃后,一只手夹着孩子,本能地跑出了家。

坐在街头,他看见眼前的大楼倒塌了,说:“地震来了! ”。

漫无目的地走了一圈后,在离水库十几米的地方,窥见了“周围的建筑物全部倒塌变成了平地”的全貌。 地上到处都是裂缝,一条腿进去那么大,笔直的线路被扭曲成了麻花。 在一片废墟上,他悲伤与喜悦。

坐在张发明旁边的是46岁的刘刚,他也和父母一样,选择在中建两局上班。

唐山地震发生那年,他才6岁半,在铁路旁,听到周围的呻吟,深深地记得自己完全不知所措。 之后,通过父母,他知道了事件发生时的详细经过:地震发生后,父母内外回应和,从窗户拥抱了他和一岁的弟弟。 逃跑时,在父亲脚下踩着身体,放下他,挖砖,救出了那个人。 让家人平静下来,父亲又回到废墟,沿着呻吟找人……。

【快讯】大地震亲历者回唐山看望40年前遇难的四川亲人

当时唐山是孤城,发电厂的人自愿自助。 在雨后形成的水坑里,大家爬着喝水。

那天晚上,大家挤在铁路上度过。 几天后,地上铺着旧的暖气片,凉台展开,塑料雨棚支撑着,里面塞满了十多个大人的孩子,经常听到叹息和哭声……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听到“地震使它颤抖,是我们干的”的话记忆犹新。 救助没有结束,雨棚不远,轻松地划下区域后,小机器排队,开始工作了。 一点机器已经破损了,大家想办法修复。

"地震告诉了我更平静的生活. "

地震后几年,建设这些发电厂的川人分成了几组,300多名员工回到成都,一个人去了北京,又留在唐山,发电厂重建、扩建,完成了所有单元。

张明发从唐山回到院子里,有些家庭相继离开,有些家庭加丁说:“40年来,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无一例外,我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向前看。”

当时六岁的孩子刘刚已经是高二的父亲了。 中建二局29年,现在担任经理的他,闲余在牛背山拍美景,为青城山运动流汗。 他说,地震告诉了我更平静的生活。

从唐山回到成都,曹兴梅加入了老年协会,失去了三个孩子的她鼓励在大自然中行走,得到了心理缓解。 她每次来成都,都会对住院的老人说:“这次我们去哪里玩? ”。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快讯】大地震亲历者回唐山看望40年前遇难的四川亲人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22325.html